——首屆面向21世紀的全球區域-城市發展國際會議暨嶺南國際學術論壇
進入21世紀,世界全面過渡到一個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跨行政區劃的區域公共問題大量滋生,并有復雜化、多元化和規?;畱B勢,區域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世界城市網絡的重要特征。如何以政策議題為導向進行資源整合以發揮綜合效應,提升區域競爭力,是當代公共管理的重要議題。
由中山大學和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和《學術研究》雜志聯合承辦的“首屆面向21世紀的全球區域-城市發展國際會議暨嶺南國際學術論壇”于2011年12月17-18日在中山大學隆重召開。中山大學副校長陳春生、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林有能、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夏書章、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院長馬駿、《學術研究》雜志主編葉金寶等領導出席了會議開幕式并致辭,美國城市事務學會Jill Gross教授為會議致賀詞,并與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以共同致力于區域與城市研究的國際合作。
本次會議是一次全球區域-城市發展領域具有廣泛學術影響的重要國際會議,與會嘉賓包括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及港澳臺地區的20多名國際知名專家與來自內地的50余名知名學者。國際專家來自世界銀行、美國紐約市立大學、舊金山州立大學、路易維爾大學、辛辛那提大學、佐治亞理工大學、猶他大學、德州科技大學,英國西英格蘭大學、倫敦經濟學院,法國巴黎東部大學、法國國家研究中心,德國卡塞爾大學等國際機構和知名學府。港澳臺學者來自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臺灣暨南國際大學等高校。國內學者來自清華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云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北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國家行政學院等二十多所國內知名院校和研究機構?!吨袊鐣茖W》《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和中央編譯出版社等知名學術研究機構的代表也出席了會議并發言。
在一天半的主題發言和分組討論中,近百位專家圍繞區域與城市治理的國際比較、中國區域與城市發展、珠三角城市群與區域一體化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分享了各自在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
一、區域與城市治理的國際比較
人類城市化的歷史在2007年出現了一個歷史性的突破,全球城市人口首次超過了郊區人口,地球進入了“城市時期”。據預計,在2050年,全球將有超過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在一波又一波的城市化浪潮下,世界城市體系的政治-經濟結構也隨之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城市逐漸成為了政治與經濟中心,城市不但包括了中心地區,也包括了其周邊的郊區和農村。城市作為經濟活動的中心,其資本和資金的積累,將會帶動整個都市區的基礎建設、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城市區域在世界各國如雨后春筍般地形成,區域發展成為了20世紀城市發展的主要特點之一,相關理論也先后確立。如戈德曼提出“都市區”(Megalopolis)概念,用來表示美國東北部沿海地區圍繞各自核心成長的連串“都市區域”(Metropolitan Areas)會合而成的“超級都市”(Super-metropolitan)。麥吉根據東南亞發展中國家農業和非農業活動高度融合,將沿大城市間的交通走廊密集分布所形成的區域稱為“達斯科塔”(Desakota)。
在全球城市-區域的發展浪潮下,區域與城市治理已經成為了各個國家學術界和管理者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法國巴黎東部大學Christian Lefevre教授和德國卡塞爾大學Uwe Altrock教授分別討論了歐洲在都市區治理中的經驗。Lefevre教授認為在歐洲的許多都市區治理中普遍存在著政府、企業、社區和居民間的博弈,雖然城市政策的制定與實踐仍處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但是全球化進程中的區域競爭已使得私有經濟主體參與到許多歐洲城市的城市政策制定中。私有經濟主體的影響大小取決于許多當地因素,如經濟和政治主體的關系,動員企業過程中政府的作用,以及一些企業對其所處城市所要求的“世界都市”定位。Altrock教授則發現在德國由于地方政府擁有較高的自治權,土地規劃和環境保護等問題都無法通過傳統的行政指令解決,德國的各大區域采取了都市區合作、半官方的區域發展組織和城市間合作基金等靈活措施來促進區域合作。英國西英格蘭大學Robin Hambleton 教授介紹了在英國地方政府是如何建立有效合理的治理和領導機制來指引當地發展和建立區域同盟飛。他特別指出,當今的全球城市發展應該更注重地方居民的利益,不應該純粹為了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地方特色。
在地方自治權最為強大的美國,區域合作的機制更加復雜。美國路易維爾大學Hank Savitch教授討論了在全球經濟時代下地域與權力的深層次問題,以此解釋區域治理的困難所在。地域作為經濟增長、交通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場所,受到多個層級政府的共同影響,每個層級的政府有不同的政策議程(Agenda Setting),因此有必要建立更加靈活的區域合作機制。美國的多個都市區已經嘗試了包括“多層次”(Multi-tier)、多邊聯合治理(Linked Function)、“跳躍式”(Jumped Scales)合作等創新機制。區域治理的效果如何也是十分值得關注的問題。美國德州科技大學David Hamilton教授構建了一個包括公共服務能力、居民生活質量和政府行政效率等維度的分析框架來衡量區域治理的成效,為區域治理的實證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框架。
作為城市區域發展的腹地,郊區和農村的發展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美國辛辛那提的Beth Honadle教授介紹了美國聯邦政府最新的通過區域協作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共同經濟增長”(Stronger Economies Together,SET)政策。目前美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資金的缺乏,政府與農戶之間的目標不協調以及地域間農民技能的差異。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Catherine Ross教授則通過多國的比較證明了建立適宜的管理區域和政治權力,對進一步統籌城市與郊區的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廈門大學王旭教授著重研討世界城市化轉型與中國的城市化問題,他認為城市和周邊地區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城”、“鄉”這兩個傳統的地域概念已不能準確概括新的人口分布趨向了。學術界用更多新的詞匯來指代這一情況,在英國,類似的城市化區域被定名為“大都市郡”和“大都市區”,法國為“城市化區域”,德國為“城市區域”或“都市化地區”,澳大利亞為“統計大區”,加拿大為“人口統計大都市區”,日本為“都市圈”。這些概念,盡管標準略有不同,但對其空間結構的認識是統一的,都包括核心區和邊緣區兩部分,或稱中心城市和郊區縣域,都是以城市的實際影響范圍即功能區域為依據,不受行政區劃的限制。廈門大學羅思東教授認為全球城市區域正逐漸成為參與全球治理的主體。全球城市作為全球經濟的指揮和控制節點,其作用不言而喻,城市區域正日益通過城市外交和城市網絡在全球政治和社會領域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臺灣暨南國際大學江大樹教授介紹了臺灣都會治理的轉型與挑戰,中南大學許源源討論了新區域主義視角下的城市群良性博弈,中央財經大學崔晶副教授教授討論了基于整體性治理理論的我國大都市區地方政府跨界公共事務協作模式,中山大學馬駿教授則就中國城市立法機構的預算監督作了專門研討。
二、中國區域與城市的發展及其研究
全球的城市化和區域化浪潮給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影響。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中國經歷了一個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城市化進程。全國的城市化水平從70年代末的不到20%,發展到2010年的接近50%,中國進入了高速城市化的發展軌道。據估計,到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將超過50%,2050年將達到70%,從而進入“后城市化”時期,尤其是中國大型城市的發展已經越來越迅猛。清華大學顧朝林教授指出中國的大型城市已經逐漸向著世界城市網絡的最頂級發展,北京和上海都制定了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中國的“世界城市”已經成為全球矚目的現象,美國猶他大學Michael Timberlake教授是“世界城市”研究的知名學者,他指出在世界的其他國家,“世界城市”大多是在歷史和經濟的自然發展驅動下而形成的,而中國的“世界城市”的形成明顯受到政策驅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希望通過“世界城市”的建設使中國的大型城市迅速地在全球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擴大國際影響。這種政策驅動下的巨型城市發展可能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和文化問題。雖然北京和上海都在尋求“世界城市”的地位,但它們的發展定位卻不相同。中國國家行政學院馬秀蓮通過對在北京和上海的跨國公司分支機構的考察,發現北京和上海之間存在很強的競爭關系,在重點產業、重點制造產業以及高級生產性服務業(包括金融)方面存在很大的產業雷同。上海圍繞四大世界城市目標中的三大目標(“經濟中心、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形成了產業優勢(或集聚),而北京還正在努力實現自身優勢(包括原有的重化工業、首都功能、知識經濟和創新功能、以及文化功能)與世界城市目標(即發展“服務經濟、總部經濟、知識經濟和綠色經濟”)之間的對接。
大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其廣闊腹地提供的資源和勞動力,它的發展反過來也帶動了其腹地的發展。南開大學楊龍教授指出,1978 年以來,中國的區域發展格局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影響下不斷變化,區域發展戰略也在不斷調整。在八十年代,中國的區域概念體現為東部、西部、中部三大地帶。隨著東部沿海地區與西部內陸,尤其是邊疆地區的發展差距明顯拉大,中國不得不重視如何縮小地區發展差距,開始注重幫助落后地區的發展。1999 年中國為縮小東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而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地區在2002 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首次超過中部地區。因此,“十一五”規劃綱要按照四大“板塊”的空間架構,提出了“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推進東中西良性互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在“十二五”時期,全國更是提出了在以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為三大增長極的基礎上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筑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以北京、天津為核心的京津冀地區,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和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地區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增長極。同濟大學諸大建教授認為在全球城市區域背景下的長三角地區發展越來越面向國際化,區域與城市治理也越來越趨向網絡化。華東師范大學寧越敏教授分析了“后世博時代”長三角地區的全球城市-區域國際化問題,他指出2010 年上海世博會對于長三角都市圈的國際化具有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大大促進了長三角都市圈國際化。然而長三角仍然面臨著現代服務業比重和國際化水平較低、制造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對外擴張的模式比較粗放等問題與挑戰。華東師范大學孫斌棟教授則從空間發展、經濟結構、社會建設等方面定位了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他們都認為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開展體制和機制改革,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促進長三角本土跨國公司發展,聚焦創新和品牌是加快長三角國際化的可行之策。清華大學呂志奎博士后則討論了京津冀之間的合作、競爭與沖突,他認為,區域協作需要遵循比較優勢原則,創造合作機會和空間,并建設性地將區域沖突和爭端轉化為合作共識。在區域公共管理中,從不同利益出發的區域公共管理主體之間要建立一種協調利益的政治關系, 必須共同遵循“協作”這個基本價值, 構建協作管理制度,確立通過“協作”來建構和解決區域公共問題,推動區域公共管理轉型,提高區域公共管理能力。
隨著中國區域格局的變化和城市群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區域公共管理研究應運而生并蓬勃發展。中山大學陳瑞蓮教授在回顧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發展的基礎上指出,當前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的轉型使政府間關系出現了新變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使市場和企業的作用愈來愈突出,社會組織管理體制的改革和社會建設的推進將有力推動社會組織的發展并發揮其在區域治理中的作用。由“政府、市場、社會”組成的多元化、多層次共同治理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這必將推動中國“區域公共管理”轉向“區域治理”,也為中國區域公共管理研究走向區域治理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條件。今后研究的重點將集中于區域治理方法,大都市區和城市群治理,區域治理中的政府、市場、社會關系,區域視角下的流域、海域與生態環境問題,跨區域、跨行業協調聯動機制,主體功能區劃與行政區劃、區域政策,政府間關系與區域一體化發展,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國兩制”下的區域公共治理及區域治理的國際比較等。西北大學席恒教授、云南大學崔運武教授、山東大學王佃利教授等也都就上述議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并形成共識。
三、珠三角城市群與區域一體化
珠三角作為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有其得天獨厚的歷史、自然和人文優勢。它還肩負著中國內地與港澳的經濟、社會和文化聯系,一直都是中國區域發展的最前沿。香港中文大學沈建法教授討論了1978年以來香港的發展及其與珠江三角洲的區域融合。他指出,雖然香港和內地存在著一定的經濟競爭關系,但是香港在世界城市網絡中的領先地位離不開內地作為腹地的有力支持。作為內地經濟與國際合作之間的橋梁,香港只有在進一步與珠三角區域融合的基礎上才能保證持續的發展。澳門大學劉伯龍教授通過橫琴島的案例分析了粵澳政府間合作?;洶膬傻厣钊雽嵤吨榻侵薜貐^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共同編制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推進實施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和服務業對港澳開放先行先試政策措施,成為區域合作的國際典范。香港大學張贊賢則討論了大珠三角區域經濟政治的融合。
關于珠三角區域的發展與治理,中山大學葉林副教授認為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珠三角區域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在這幾個階段中制定的區域發展政策指導了珠三角區域的發展,而隨著經濟社會的轉型珠三角區域繼而又對治理的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頒布之后,在廣東省政府的領導下,珠三角區域的發展形成了健康有效的機制,既有垂直的指導與信息聯動,又形成了實際部門和核心辦公室的合作與互動,還建立了不同層級的工作部門之間的溝通渠道。這種水平和垂直網絡并行的機構,保證了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加強了計劃落實的可考核性和可監督性。然而,珠三角區域的發展與治理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府際合作和府際沖突并存,各地政府間的關系尚待理順。華南師范大學楊愛平教授認為國內學界對府際合作的研究較為熱門,但是對府際沖突問題則鮮有涉獵。在分析了珠三角的跨界污染防治、公共設施選址、水土資源利用矛盾等案例后,楊愛平指出地方府際沖突的發生機制可以歸結為城市的等級治理體制、地方政府“行政碎片化” 和地方“鄰避運動”興起。在區域“深度一體化”過程中,必須理性審視地方府際沖突的性質,具體分析各種不同的府際沖突類型,找尋其之所以發生的深層次根源,進而探討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廣東行政學院王玉明教授指出雖然深圳和惠州共同治理淡水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珠三角的環境治理及其他區域合作還面臨著不少問題和困難,區域環境治理需要完善合作機制,實現跨域政策規劃對接和流域治理前端合作;完善流域合作治理的組織機制;加強流域執法合作,調整流域產業布局,促進產業合作;發動公眾和非政府組織參與流域治理;深化流域治理中政府與市場主體的合作。華僑大學王慧娜也提出制度性區域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合作型政策網絡的出現,特別是嵌套在科層“軟約束”中的合作型政策網絡。
與會專家學者對本次會議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會議增進了區域-城市發展研究的國際交流,推動了中國區域-城市發展研究的深化,也為中國政府關于區域-城市發展的決策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專家學者們期待今后能定期或不定期召開這樣具有廣泛學術影響力的國際研討會。
責任編輯:王雨磊
手機版 | 歸檔 | 關于我們| (粵ICP備14048290號 )
主辦:學術研究雜志社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天河北路618號廣東社會科學中心B座7樓學術研究雜志社
郵編:510635
? 學術研究雜志社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