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u4w7"><acronym id="ou4w7"></acronym></li>
        1. <rp id="ou4w7"><acronym id="ou4w7"><u id="ou4w7"></u></acronym></rp>
          歡迎登錄中國(南方)學術網 | 學術研究雜志社

          吳承學教授

          時間 : 2013-10-06 來源 : 本網原創稿 作者 : 中國(南方)學術網 【字體:

            吳承學教授,男。1977年考入中山大學,分別獲得文學學士(1982)和文學碩士(1984)學位,留校工作。1987年進入復旦大學攻讀中國古代文學史,并獲得文學博士學位(1990),分配到中山大學中文系工作。先后晉升為講師(1990)、副教授(1992)、教授(1994),并任博士生導師(1996)。1996年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首批“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1999年獲國務院頒布的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扒О偈こ獭眹壹壟囵B對象。2006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0年被聘為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

            學術兼職有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校教師編制核定與職務聘任委員會成員、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主編、《學術研究》編委、《文學遺產》編委、《文藝理論研究》編委、《中國文學研究》編委、《古典文學知識》編委、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學術委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廣東省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明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古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廣東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中國文體研究中心主任等。

            研究方向主要是“古代詩文”,學術專長是“中國古代文體學”、“中國文學批評史”、“明清詩文”研究。

            在學術交流方面,曾赴日本、美國以及臺、港、澳地區開會、講學、訪學。2001年耶魯大學訪問學者。


          主要著作
          • 中國古典文學風格學 花城出版社 1993年  
          • 晚明小品研究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 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 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 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增訂本)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 晚明文學思潮研究(吳承學 李光摩)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 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 山高水長—中山大學文化研究(吳承學 彭玉平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
          • 中國文體學與文體史研究(吳承學 何詩海編)鳳凰出版社2011年4月
          • 中國古典文學風格學(修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
          • 大學語文(第八版徐中玉主編,主要編寫者)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05年6月
          • 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明代卷(傅璇琮主編,主要編寫者)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
          • 旨永神遙明小品  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
          文獻整理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整理 花城出版社 1988年
          • 《瞎騙奇聞》整理 花城出版社 1988年
          • 《胡涂世界》整理 花城出版社 1988年
          • 《最近社會齷齪史》整理 以上四種與盧叔度先生合作 花城出版社 1988年
          • 《封神演義》與盧叔度先生合作整理 花城出版社 1996年
          • 車王府曲本選 主要整理者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0年
          • 車王府曲本菁華 元明卷 第一整理者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2年
          • 車王府曲本菁華 明清卷 主要整理者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2年
          • 菜根談/呻吟語 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5月
          • 詹安泰文集(吳承學 彭玉平編) 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 慶祝王運熙教授八十華誕文集(與曹旭合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主要論文
          • 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彭玉平 吳承學) 《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
          • 詩可以群(吳承學 何志軍) 《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2期)
          • 宋代文章總集的文體學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7期,劉揚忠、王兆鵬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年鑒2008-2009》武漢出版社2011年)
          • “詩能窮人”與“詩能達人”——中國古代對于詩人的集體認同 《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 (被陶東風、張未民主編《中文文藝論文年度文摘》2010年全文轉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1月)
          • 中國文章學成立與古文之學的興起 《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12期
          • 江山之助——中國古代文學地域風格論 《文學評論》1990年第2期
          • 辨體與破體 《文學評論》1991年第4期
          • 歷史的觀念——中國古代文學史觀初探 《文學評論》1992年第6期 (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4期 )
          • 生命之喻——論中國古代關于文學藝術人化的批評 《文學評論》1994年第1期
          • 評點之興 ——論文學評點的起源和南宋的詩文評點 《文學評論》1995年第1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4期)
          • 論謠讖與詩讖 《文學評論》1996年第2期
          • 論晚明清言 《文學評論》1997年4期
          • 論《四庫全書總目》在詩文評研究學術史上的貢獻 《文學評論》1998年6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3期)
          • 先秦盟誓及其文化意蘊 《文學評論》2001年第1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年第6期)
          • 漢魏六朝挽歌考論 《文學評論》2002年第3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9期)
          • 八股四題(與李光摩合作) 《文學評論》2004年第2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6期)
          • 過秦論:一個文學經典的形成 《文學評論》2005年第3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8期)
          • 《四庫全書》與評點之學 《文學評論》2007年第1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5期,翻譯出版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Volume 4, Number 1(2010) )
          • 從章句之學到文章之學(吳承學 何詩海) 《文學評論》2008年第5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3期)
          • 《古代文學研究的歷史想象》(吳承學  沙紅兵) 《文學評論》2009年第6期 (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0年第5期 )
          • 論《古今圖書集成》的文學與文體觀念——以《文學典》為中心 《文學評論》2012年第3期
          •  “新婦”用典之我見 《文學遺產》1985年第3期
          • “漢魏風骨”與“正始之音 《文學遺產》1986年第3期
          • 征實求是的科學精神 《文學遺產》1987年第4期
          • 唐詩分期的幾個問題 《文學遺產》1989年第3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9年第11期)
          • 傳統文學批評方式的歷史發展 《文學遺產》1990年第1期 《新華文摘》1991年第2期 全文轉載
          • 整體性地把握文學批評發展的軌跡 《文學遺產》1991年第2期
          • 人品與文品 《文學遺產》1992年第1期
          • 集句論 《文學遺產》1993年第4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11期)
          • 論題壁詩 《文學遺產》1994年第4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11期)
          • 唐詩中的留別與贈別 《文學遺產》1996年第4期
          • 論古詩制題制序史 《文學遺產》1996年第5期
          • 鉤沉拾遺 探源溯流 《文學遺產》1996年第6期
          • 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吳承學 李光摩) 《文學遺產》1997年第6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
          • 古代兵法與文學批評 《文學遺產》1998年第6期
          • 一個期待關注的學術領域——明清詩文研究三人談 《文學遺產》1999年第4期(吳承學 曹虹 蔣寅)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12期)
          • 唐代判文文體及源流研究 《文學遺產》1999年第6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5期)
          • 論宋代隱括詞 《文學遺產》2000年第4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2期)
          • 五四與晚明(吳承學 李光摩) 《文學遺產》2002年第3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11期)
          • 現存評點第一書---論《古文關鍵》的編選、評點及其影響 文學遺產2003年第4期
          • 中國古代文體學學科論綱(吳承學 沙紅兵) 文學遺產2005年第1期
          • 清代文章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文學遺產2006年第1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5期)
          • 任昉《文章緣起》考論(吳承學 李曉紅) 文學遺產2007年第4期
          • 明代文章總集與文體學 文學遺產2008年第6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4期)
          • “換骨”“奪胎”二法本義辨識 《中山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
          • 生命 感悟 理性 《中山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
          • 文學上的南北派與南北宗 《中山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2年第2期)
          • 中國古代文體學的歷史發展 《中山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5期)
          • 明人小品述略(吳承學 董上德) 《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年第2期
          • 論張大復的散文小品 《中山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8期)
          • 明代八股文文體研究 《中山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
          • 明清人眼中的陳眉公(吳承學 李斌) 《中山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 明清人眼中的陳眉公載《首屆明代文學國際論文集》2004年10月南京師大出版社
          • 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吳承學 沙紅兵) 《中山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3期)
          • “中國古代文體學之內涵與前景”專題研討(主持人) 中山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新華文摘》全文轉載2005第21期
          • 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展望(吳承學 沙紅兵) 中山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新華文摘》全文轉載2005第21期
          • “八腳詞”與宋代文章學 中山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11期)
          • 簡談文學史史料的發掘與處理(與何詩海合作) 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12期)
          • 論《四庫全書總目》的文體學思想(吳承學 何詩海) 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11期)
          • 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與反經典(吳承學 沙紅兵) 文史哲 2010年第2期 (《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3期)
          • 無名氏的意味——撲朔迷離的《梅花詩》 中國文化2010年秋季號 第32期
          • 嚴羽“不落言筌”說的美學內涵 《學術研究》1985年第6期
          • 《采薇》并非“以哀景寫樂” 《學術研究》1986年第5期
          • 一個從玄學向美學轉化的論題論“言意之辨”對《文心雕龍》的影響 《學術研究》1987年第1期
          • 從破體為文看古人審美的價值取向 《學術研究》1989年第5期
          • 古典風格學的形成及特點 《學術研究》1991年第2期
          • 從體到派 《學術研究》1993年第4期
          • 釋《文賦》“懷霜”“凌云” 《學術研究》1994年第2期
          • 《帝京景物略》與竟陵文風 《學術研究》1996年第1期
          • 文字游戲與漢字詩學 《學術研究》2000年第7期
          • 文體形態:有意味的形式 《學術研究》2001年第4期
          • 《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論學術研究史》序 《學術研究》2004年6期
          • 賀復征與《文章辨體匯選》(吳承學 何詩海) 《學術研究》2005年第5期
          • 對“文本于經”說的文體學考察(吳承學 陳赟) 《學術研究》2006年第1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6期轉載,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光明日報》國學版主編,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年度國學2006》收錄)
          • 中國文體學:回歸本土與本體的研究 《學術研究》2010年第5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1年第1期轉載)
          • 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吳承學 彭玉平) 《復旦學報》1996年6期 又載《與歷史同行——復旦大學(1978—1998)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 從傳統形態詩文評到現代形態批評史(吳承學 彭玉平) 《“中國文學研究的世紀回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等編 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
          • 策問與對策 《新國學》1999年創刊號
          • 黃佐的《六藝流別》與“文本于經”的思想 載饒宗頤主編《華學》第九、第十輯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 宋詞疑義二考(吳承學 李嬋娟) 求是學刊 2005年第5期
          • 遺音與前奏——論晚明小品的歷史地位 《江海月刊》1995年第3期
          • 儒學與評點之學《華學》創刊號 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
          • 簡論八股文對文學創作與文人心態的影響 《文藝理論研究》2000年第6期
          • 明代詩話中的文體史料與文體批評(吳承學 何詩海) 《文藝理論研究》2008年第4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1期)
          • 論“序題”——對中國古代一種文體批評形式的定名與考察 《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第6期
          • 詩牌譜研究 載<古典學的現在>2001年2月 日本京都大學
          • 現存評點第一書――論《古文關鍵》的編選、評點及其影響 載《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 文字游戲與漢字詩學——《詩牌譜》研究收入王賓主編《語言的向度》 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 論中國古典的文學風格品級說 廣東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
          • 釋“自然”——兼論文學批評概念的歷史性 廣東社會科學1991年第4期
          • 《小雅采薇》“哀樂”辨 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1期
          • 談談古代文人并稱的先后次序 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第2期
          • 程羽文“亂點鴛鴦譜”——介紹晚明小品《鴛鴦牒》 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5期
          • 晚明的清賞小品 古典文學知識 1996年第5期.
          • “擬鹽”“詠絮”漫議 古典文學知識1997年第3期
          • 無章無句妙成文——論“意象體小品” 古典文學知識1997年第6期
          •  “不平則鳴”辨 古典文學知識1998年第6期
          • 晚明小品研究心得——兼談拙著《晚明小品研究》 古典文學知識2000年第1期
          • 本草藥方妙成文 古典文學知識2000年第3期
          • 圓照之象 務先博觀 古典文學知識2003年第4期
          • 箴言與清言——讀《呻吟語》與《菜根談》 古典文學知識2004年第5期
          • 淺讀《封神演義》 古典文學知識2004年第6期
          • 不值與不遇 古典文學知識2005年第6期
          • 《文體通釋》的文體學思想 古典文學知識2007年第5期
          •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吳承學 劉湘蘭)詔令類文體(一) 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2期
          •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吳承學 劉湘蘭)詔令類文體(二) 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3期
          •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吳承學 劉湘蘭)奏議類文體 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4期
          •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吳承學 劉湘蘭)書牘類文體 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5期
          •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吳承學 劉湘蘭)論說類文體 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6期
          •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吳承學 劉湘蘭)序跋類文體 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1期
          •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吳承學 劉湘蘭)傳狀類文體 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2期
          •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吳承學 劉湘蘭)碑志類文體 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3期
          •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吳承學 劉湘蘭)哀祭類文體 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4期
          •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吳承學 劉湘蘭)祝禱類文體 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5期
          •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吳承學 劉湘蘭)箴銘類文體 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6期
          •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吳承學 劉湘蘭)頌贊類文體 古典文學知識2010年1期
          • 中國古代文體史話(吳承學 劉湘蘭)雜記類文體 古典文學知識2010年2期
          •  中國文體學札記:“文體”與“得體” 古典文學知識2013年1期
          •  中國文體學札記:讀《文體明辨序說》二書獻疑 古典文學知識2013年2期
          • 還原歷史語境 接近歷史真相 人民政協報2003年8月5日“學術家園”
          • 神游冥想 理解同情——《清初詩壇:卓爾堪與<遺民詩>研究》序 廣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 《隱逸與濟世—陳眉公與晚明的士風》(吳承學 李斌) 《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
          • 學術的尊嚴與快樂 博覽群書 2006年第11期
          • “嶺南學”芻議(吳承學  翁筱曼)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 警惕“數據庫體”論文泛濫 社會科學報2007年11月22日第5版
          • 中國古代文章學研究扎實可靠的基礎工程——讀《歷代文話》 文匯讀書周報2008年2月1日
          科研項目
          • 國家社會科學研究“九五”社科項目“中國古代文體發展史”(1996)
          • 國家教委“八五”社科項目“中國古代文學形態學研究”
          • 教育部“十五”社科項目“陳眉公與晚明文風與士風”(2002)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國古代文體學的基本理念”(2004)
          • 美國嶺南基金會項目“中國文學的傳承與實踐”(2006)
          • 全國高校古委會直接資助項目“中國古代文體史料集釋”(2006)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古代文體學發展史”(2010)
          獲獎情況

          (一)學術類

          • 《“詩能窮人”與“詩能達人”——中國古代對于詩人的集體認同》(原載《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獲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2013)
          • 《宋代文章總集的文體學意義》(原載《中國社會科學》)2008-2009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11)
          • 《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入選2010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2010)
          • 《過秦論:一個文學經典的形成》(原載《文學評論》)獲廣東省2004-200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2007年)
          • 《古代文體形態研究》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006年)
          • 《古代文體形態研究》獲廣東省政府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2005年)
          • 論文《歷史的觀念》(原載《文學評論》)獲“廣東第5次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1994年)
          • 《江山之助》(原載《文學評論》)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1990年至1996年優秀論文獎”(1997年)
          • 論《四庫全書總目》在詩文評研究學術史上的貢獻 原載《文學評論》1998年6期,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1997年至2003年優秀論文獎”(2003年)
          • 《唐代判文文體及源流研究》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遺產》1998年至1999年度優秀論文獎”(2000年9月)
          • 《一個期待關注的學術領域——明清詩文研究三人談》獲199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學術論文提名”(2000年1月)。
          • 《唐代判文文體及源流研究》獲200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學術論文提名”(2001年1月)。
          • 《詩可以群》原載《中國社會科學》,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學術論文提名”(2002年1月)。
          • 《漢魏六朝挽歌考論》原載《文學評論》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學術論文提名”(2003年1月)。
          • 《唐代判文文體及源流研究》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遺產》1998年至1999年度優秀論文獎”(2000年9月)
          • 《晚明習氣與晚明心態》原載《文學遺產》)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遺產》1997年優秀論文提名獎”(1998年)
          • 論文《生命之喻》(原載《文學評論》)獲“廣東省高校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1995年)
          • 《評點之興》(原載《文學評論》)獲“廣東省高校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1998年)
          • 《論四庫全書總目在詩文評學術史上的貢獻》(原載《文學評論》)獲“廣東省第6次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1999年)
          • 《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原載《中國社會科學》與彭玉平合作)“獲廣東省第6次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1999年)
          • (二)綜合類
          • 1992年獲中山大學“優秀導師”先進個人獎。
          • 1995年獲“廣東中華文化基金獎章”。
          • 1998年獲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工作者”獎。
          • 2002年被授予首屆“中山大學文科優秀中青年學者”稱號,并獲桐山獎勵金獎勵。
          • 2004年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第三批“千百十工程”國家級培養對象。
          • 2006年入選教育部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 2007年獲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稱號。
          • 2008年獲廣東省高?!扒О偈こ獭毕冗M個人稱號。 

          手機版 | 歸檔 | 關于我們| (粵ICP備14048290號 )

          主辦:學術研究雜志社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天河北路618號廣東社會科學中心B座7樓學術研究雜志社 

          郵編:510635

          ? 學術研究雜志社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法国复古A片XXXX
        2. <li id="ou4w7"><acronym id="ou4w7"></acronym></li>
              1. <rp id="ou4w7"><acronym id="ou4w7"><u id="ou4w7"></u></acronym></rp>
                -